斯坦尼斯拉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来源:绿色直播吧作者:C罗2023-06-09 10:10:0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是什么样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这种体系应该是舞台剧话剧用的比较多,中国很多演技派演员大部分都是这种流派。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推崇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即“间离方法”。就表演方法而言,“离间方法”强调演出中的理性因素,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人物简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年~1938年)前苏联著名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舞台艺术改革家。生于莫斯科,其父是制造商兼工厂主,与文化活动家交往密切。他14岁就登台演剧。1896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
斯氏一生导演和担任艺术指导的话剧和歌剧总共有120余部,并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他创立的演剧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艺术成果,著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书。1936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48年在他的故居设立斯氏博物馆。
探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两句名言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作《演员自我修养》书影
俄苏戏剧大师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1863—1938)于20世纪初,创立了以体验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斯氏体系”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面完整的戏剧体系,素有“戏剧创作的百科全书”之称。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来的首批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中国学术界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个名字非常熟悉。他所创立的体系理论,我国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译介,并由第一代话剧导演运用到舞台实践中。新中国成立后,戏剧界掀起了学习“斯氏体系”的 *** ——聘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派遣中国学生赴苏攻读。“斯氏体系”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对我国戏剧艺术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两句非常重要、流行甚广的名言进行探讨。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189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戏剧家涅米罗维奇-丹钦科(Немирович-Данченко,1858—1943)共同创办了莫斯科艺术剧院。6月14日开幕日,艺术剧院开始排演第一个剧目——阿·康·托尔斯泰的《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在排演场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请演员们记住他自己创造的一句格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Нетмаленькихролей,естьнебольшиеактеры.”)他解释说:今天演哈姆雷特,明天演配角,即使演配角,演员也必须以艺术家的身份去扮演。
这句格言短小精悍,原文仅有六个词,译成中文也只有十个字,但其含义却十分深刻。也就是说演员无论演什么角色都应竭尽全力,这是演员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在整部戏中每一个人物都很重要。角色无论大小,只要用心,一个小角色也能演得精彩。一个大演员往往会以高超的创造力,使平凡的小角色熠熠生辉。能演好小角色的演员才是真正的大演员。什么叫小演员呢?那就是没把角色演好的演员。
这一格言让艺术剧院全体成员受益匪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艺术的痴迷与热爱,以及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1898年9月,艺术剧院排演第二个剧目——契诃夫的《海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妻子玛丽娅·莉莉娜(MaрияЛилина,1866—1943)扮演剧中女配角玛莎。玛莎是庄园管家的女儿,暗恋着年轻的男主人,但对方根本没有注意到她的存在……莉莉娜以朴素自然的表演风格,博得观众衷心喜爱,为全剧增添了光彩,并受到业内人士高度评价。她充分体现出“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精神实质。因此,莉莉娜为艺术剧院树立了第一座里程碑。
20世纪初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简介,“斯氏体系”已经形成,自1909年开始运用到艺术剧院的演出实践中。这对艺术剧院现实主义传统的确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从此,莫斯科艺术剧院成为俄罗斯话剧界的最高艺术殿堂,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上世纪50年代是我国“斯氏体系”大普及的时期。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成,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要把北京人艺建设成为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的剧院!”在“斯氏体系”、莫斯科艺术剧院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人艺,始终坚守自己的艺术信仰,也成为我国话剧界的最高艺术殿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俨然成为北京人艺字字千金的承诺和信条。这句话早已深入到这座殿堂所有人的心中,融进艺术家的血液里,成为他们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著名电影演员舒绣文于1957年调入北京人艺,在《带枪的人》一剧中,扮演一名打字员,没有任何台词,只有打字机的“嘀哒”声。台下的苏联专家称赞道:“那个打字员是位大演员!”
在北京人艺演了一辈子小角色的黄宗洛被誉为“龙套大师”。他为演好角色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龙须沟》里,他扮演一个卖梨老头。为体验生活,隆冬季节,他在北京街头跟着一个卖梨老人做了半个月的“买卖”。对任何小角色,“龙套大师”都能挖掘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于这句格言在业内太流行了,已经深入人心,乃至许多人并不知道它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的。有人以为这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行话”,有人认为它源自北京人艺,有演员说是自己在戏剧学院念书时老师说的,还有演员称这是剧组导演冯小刚的话……
这句格言也曾被误传,有文章引用时称:“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这就把意思完全搞错了。
这一名言甚至适用于其它行业:对每个刻苦勤奋的人来说,任何工作都会有巨大的发挥空间。
“要学会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体系”奋斗了一生,源于他对艺术的敬畏与热爱。大师去世前一个月曾在报上发表文章,谆谆嘱咐青年艺术家们:“要把一切最美好的人类的思想和愿望带进艺术殿堂,要在门槛外抖掉生活的尘屑和污垢。这样,你们的工作就会成为使人们的心灵纯洁高尚的永恒的节日。”
这就是要求艺术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必须净化自己的灵魂,不允许把生活中的污秽带进艺术殿堂。只有圣洁的心灵才能创作出艺术精品,让世人受到精神洗礼。反之,一切以“我”为中心,把自我摆在第一位,炫耀自己,忌妒,虚荣……那么这个圣殿就变成藏污纳垢的地方。
怎么才能避免后一种情况发生呢?大师接着写道:“要学会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Умейтелюбитьискусствовсебе,анесебявискусстве.”)
据我个人理解,这句话是告诫献身艺术事业的人一定要热爱艺术,应当将它放在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放在“小我”之上。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得十分深刻,充满智慧与哲理,值得后人反复品味,反复思索。如今它已成为至理名言,广为流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的艺术院校内,学生们床头上通常都挂着这句发人深省的警句。据廖昌永回忆:在上海音乐学院上学时,导师常常对他说,一定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而非艺术中的自我。这句话对他影响非常大,现在他也反复对自己的学生们这么讲。他认为放下心里的那个“我”十分重要,不能总想着表现自己,而游离于角色之外。看来,这句箴言在我国曾经打动和鼓舞了好几代人!
我认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句话的中文译得已相当准确与完美。但作为箴言,还能让它更加简洁,删去一些可以删掉的字,诸如:
“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爱心中的艺术而非艺术中的自己。”
这些都能将其思想内涵充分体现出来。
但这句名言在翻译上却有着不同的版本。例如:
“要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
“爱你心中的艺术,不爱艺术中的自己。”
我认为以上两个译文的后半句译得欠妥,而且都没把连接词“а”(而)译出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原意是将艺术放在首位,并不是爱艺术就不要爱自己。假若不仔细研究原文以及作者的用意,很容易译成这样。所以这种译文被引用得还相当普遍,几乎占了一半以上。如果一定要在后半句将“爱”字译出,改为:“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爱艺术中的自己。”就无可挑剔了。
另外,还有各种不同的译法或说法:“酷爱自己心中的艺术,切莫去爱艺术中的我。”“为了我心中的艺术,而不是为了艺术中的我。”“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要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要学会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心中的自己。”等等,不一而足。这类说法的引用者可能没读过原文,或误读了原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简介,或看的是并不准确的译文,或仅仅凭着自己的印象……无论哪种情况,他们都敢于未经考证就将它写在文章里,发表在报刊上。
写文章引用经典语录,必须认真,严谨,否则便会曲解了经典,亵渎了经典。假如没查到出处,写得不是很准确,那么在文章里就不要使用引号,让读者明白这是大意,并非原文。如果用了引号,就必须做到准确无误(至于译文则要求含义正确,文字可相对自由)。
总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愧为大师。这两句话言简意赅,包含着丰富而深奥的内容,成了世上许多艺术家的座右铭。这些箴言不仅激励着大师的同行们,甚至越出了艺术界,对每一个人都大有裨益。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布莱希特演剧体系有何异同
一、思想: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2.布莱希特体系:
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
二、演剧方法: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
2.布莱希特体系:
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三、美学观念: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
2.布莱希特体系: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扩展资料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第一代导演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有所借鉴。如《娜拉》的导演章泯在排练时,拿出导演笔记,给大家念了这样一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在舞台上,不可能用一套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脸谱和角色类型来表现先进的苏维埃式的人物。
在舞台,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cba赛程表(nba赛程)
威乐斯(威乐斯瓷砖是广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