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艾略特)
来源:绿色直播吧作者:百米跨栏2023-11-27 21:40:02艾略特的艺术观点主要体现为
艾略特的艺术观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艾略特的艺术观点主要体现为对文化传统的重视、对碎片化现代生活的忧虑、对宗教与神圣的回归的探索以及对意象的重要性的强调。这些观点在他的诗歌和文学批评作品中得到了具体的表达。
2、艾略特强调文化传统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家应该从过去的文学、艺术和宗教传统中汲取灵感,并在其作品中体现出对这些传统的尊重和参照。艾略特对现代生活的碎片化和精神分裂感深感忧虑,他认为现代人面临着一种自我分裂和文化缺失的状态。
3、艾略特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碎片化叙述和多重声音,以体现这种分裂感。他强调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以传达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他认为通过意象,诗人可以突破语言的限制,表达无法言喻的存在。
艾略特诗歌的艺术特征
艾略特作为英美现代派诗歌和新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注意诗歌内容的选择,而且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给予高度重视。在意象选择方面,艾略特表现出与传统诗人很大的差别。
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注意诗歌内容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他对诗歌艺术形式高度重视。他不仅继承了英语和欧洲其它语言诗歌的优良传统,而且勇于在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开拓创新。
然而,当他的第一本诗集《普鲁弗洛克和其它观察》于1917年发表时,他那不受格律的自由诗体,不登大雅之堂的描写和新奇得近乎怪诞的比喻一时不能为普通读者所接受,但它们仍然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富有同样的艺术感染力。
艾略特主张用什么来反映作者的情感
“四月是残忍的季节,从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上个世纪,诗人T.S. 艾略特凭借《荒原》被许多读者知晓,成为西方现代诗歌殿堂里一个怪诞而惊奇的名字,这个名字漂洋过海,甚至影响到穆旦、冯至等中国诗人的创作,一时间,在西南联大,艾略特成了和奥登一样炙手可热的“偶像”,一个迅猛的先锋诗人。
《荒原》被解读出绝望的气息,不过在艾略特看来,现代人精神荒芜,却并非无法重建。一战后,西方社会短暂的秩序紊乱让艾略特看到曙光,他盼望恢复一个美好的旧秩序,用文字促成现代人精神的改良。然而,历史给艾略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旧秩序没有恢复,更大的灾难反而降临,身为古典主义者的艾略特,眼睁睁地看着历史朝反方向疾步而去。
1926年,艾略特评价自己道:“在宗教上,我是英国国教式的天主教徒;在政治上,我是保皇派;在文学上,我是古典主义者。”这句话几乎贯穿他的一生。艾略特将自己认定为一个古典主义者,而不是自由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乃至浪漫主义者,显然有他的标准。
在文学史上,古典主义(法语:Le Classicisme)是一个十七世纪流行于西欧尤其是法国的文学思潮,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拉辛、马莱伯和海顿等人。古典主义者奉古希腊、古罗马典籍为至尊,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审美准则。他们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对狂飙突进的启蒙运动十分厌恶。在哲学上欣赏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在创作上则主张华丽、准确、典雅的语言。
艾略特出生在一个浪漫主义盛行、古典主义式微的年代。那时人们传颂的是惠特曼、普希金的诗,青年诗人纷纷模仿恢宏壮丽、抒情浓郁的腔调,与此同时,诗坛弥漫着一股个人化风气,个人感觉和情绪被视作创作的灵感来源,它酝酿出许多浪漫杰作,却也导致了个人主义的泛滥和诗人对古代经典的遗弃。在大街之上,诗人们纷纷朝拜惠特曼的遗产,艾略特、庞德等寥寥几人,却反其道而行,对浪漫主义诗风发起进攻。庞德投入了意象的漩涡,艾略特则选择诉诸古典。
作为一个“诗学本体论者”,艾略特主张“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诗人不是一个要表达的个体,而是一个媒介”,他理想中的诗歌是去个人化的,这也是他批评浪漫主义的原因。在艾略特看来,维多利亚时代的大部分诗人都因为沾染了浪漫主义而变得矫揉造作,只有回归从但丁到德莱顿的“传统”,才能创作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艾略特《荒原》名句
名句:
1、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2、世间繁花簇拥,我们的内心,却愈发成为一片荒芜。
3、啊,月亮照在博尔特太太和她女儿身上是亮的,她们在苏打水里洗脚。
4、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5、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6、我的朋友,热血震动着我的心。这片刻之间献身的非凡勇气,是一个谨慎的时代永远不能收回的。就凭这一点,也只有这一点,我们是存在了。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被称为现代英美诗歌诗风开创的先驱,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
1922年发表《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1948年,60岁的艾略特凭借诗歌集《四个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21年,艾略特在瑞士一家疗养院里创作了《荒原》的大部分。庞德为这首长诗做了修改,删去一半多的篇幅,使其得以定型。
1922年《荒原》发表, 为艾略特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
此时,一战刚刚结束,这场战争对西方社会的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荒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表达了西方一代人在精神上的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