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绿色直播吧 综合 综合新闻 piaocheng(朴成训)

piaocheng(朴成训)

来源:绿色直播吧作者:切尔东2023-05-28 15:20:04

盐城为什么别称“瓢城”?

  盐城 历史 有记载的最早的名字叫“盐渎”,“渎”就是沟渠、水道的意思。所谓“盐渎”,指专门用来运输食盐的河道。盐渎因此成为盐城最早的地名。   公元411年以前,盐渎尽管有县治,但是有治无城。东晋义熙七年(411),盐渎始筑土城,虽然仅仅是土城,但在地名史上却意义非常,正是在这一年,盐渎县更名为盐城县,而更名的直接原因正是筑城。其次,筑城给盐城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别称——“瓢城”,义熙七年这次所筑的土城形状很是独特,其形西狭东阔,状如葫瓢,“瓢城”的别名一方面取其形状如瓢,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该城能像葫瓢飘浮于水,不被淹没。尽管后来土城改成了砖城,但城池仍然维持了原来的走向,不是那种方方正正的样子,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城墙被拆前,这种奇特的形状依然可见。旧《盐城县志》上有一幅清光绪二十一年的盐城城池图,其城池的平面图的确与葫芦瓢酷似。古人有《盐渎感事》诗云:“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绕城惟见水,临海故无山。”说的也是盐城四周环水有漂浮于水之感。   自改名盐城后,“盐城”的名称一直沿用延续至今。 盐城“又云瓢城,以城形似瓢也”。当代出版的《盐城市建设志》中记载:“盐城于公元前119年设县。因地处海边,渔樵两便,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成为县治,始筑土城,西狭东阔,状如葫芦瓢,取瓢浮于水,不被淹没之意。”可惜,后来这原始土城未被水淹却遭人祸。三国鼎立之时,整个江淮之地民皆惊走,盐渎及其附近古射阳、海陵等诸县皆废,盐渎土城自然难逃毁灭之厄运。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盐城再筑土城,形似瓢。此后,由于历经战争烽火,“瓢城”时兴时废。至唐太宗统一全国之后,一时国泰民安,“瓢城”终于得以修复如初。 古之盐城因滨海而建,人们以瓢形建城,取瓢浮于水,永不沉没之意。现时盐城的城市建设亦早已今非昔比,然而,盐城人民却时常重温着这段“瓢城”春秋,仍旧亲切地将时下这座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城市称为“瓢城”。

江苏盐城的别称是什么 江苏盐城的别称瓢城由来

盐城的别称: 盐渎、瓢城、登瀛、百河之城 。 别称瓢城的由来:盐城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时因产盐得名。 因城池西狭东阔,状如葫瓢,取“瓢浮于水,不被淹没”之意,故盐城又名“瓢城”。 她在地图上的样子看起来就像用葫芦做的瓢一样。在古代,瓢是生产、输送盐的工具。由此盐城得名“瓢城”。

盐城古代名称叫什么?

盐城,曾名盐渎,又名瓢城、百河之城、登瀛和叶挺城(1946年为纪念叶挺逝世,曾将城区改为叶挺市)。 瓢城的由来,在乾隆年修的《盐城县志》卷三中可见描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盐城城池图》,城池图形如瓢,故盐城又称“瓢城”,是为以形而称,寓瓢浮于水,永不沉没。于乾隆年间的《盐城县志》载,是盐城虽近海,但地势较高,故不易水淹,加之城形似瓢,故曰“瓢城”。 盐渎、盐城的由来,据周梦庄先生考证:“盐城在周秦以前,地名不可考,至西汉始名盐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环煮盐亭场和运盐河道而得名。 盐渎是开沟渠而煮盐,亭湖亦是汲海水而煮盐,名为盐生,因盐扬名。古代盐城的亭场煮盐,税有三成。今日的亭湖百业兴隆,富庶一方。所以说“亭湖”与“盐都”“盐渎”同样都是盐城海盐文化的标志,同样承载历史的人文底蕴。 扩展资料 位置境域:盐城市地处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之间。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接壤,西与淮安市、扬州市毗邻,北隔灌河与连云港市相望。 全市土地总面积1.7万平方千米,其中沿海滩涂面积45.53万公顷,占江苏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海岸线长582千米,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还以每年1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向大海延伸。 盐城市全境为平原地貌,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洼,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米,最大相对高度不足8米。分为3个平原区:黄淮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盐城

顶部